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知道了

目录

升序 倒序

医道人生之女医风华 共109章

目录
阅读设置

阅读设置

手机阅读
加入书架
回到顶部

第73章 令人堪忧的中药

  • 书名:医道人生之女医风华
  • 作者:洞庭赊月
  • 本章字数:3137
  • 更新时间:2024-06-21 19:18:13

  生半夏有毒,不能直接用,必须经过炮制去毒后才可入药。药店里一般也买不到生半夏,只能买到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清半夏是用生半夏加上白矾炮制,法半夏是用生半夏加上白矾再加甘草和石灰进行炮制,姜半夏是生半夏加上鲜姜、白矾进行炮制而成。

  这三种半夏成品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也有所不同。法半夏燥性较缓和,除可以燥湿化痰外,还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症;姜半夏性偏温燥,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寒痰咳逆者;清半夏辛燥之性最低,化痰作用强,适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然而这三种半夏虽然经过炮制降低了半夏的毒性,却导致成品中也带有白矾,而白矾本身也是有毒的。

  陈瑾记得有一次去孔仁杰师兄工作室的时候,孔仁杰师兄给许承跃分享了服用各种单味中药后的感受,其中就包括半夏。他们俩交流的时候陈瑾就在旁边听着。

  三种半夏成品中清半夏最接近生半夏,因为它只用了白矾一种添加物炮制。但是孔仁杰喝了清半夏熬的药汤后却出现了奇怪的反应,原本有降逆止呕作用的半夏却导致了他剧烈呕吐,一个小时呕吐了六七次,期间胃部一受刺激就痉挛,吃啥吐啥,喝啥吐啥,直到把胃里的东西吐干净了就开始呕吐些清稀的粘液,最后呕出绿色的胆汁来,才变成了干呕……

  后来孔仁杰又经过研究,才弄明白原来是他买的那份清半夏中白矾的残留量过高,他摄入白矾过量才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

  如今市面上的很多中药材由于化肥催长加上炮制失当质量参差不齐,半夏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原本为了去毒反而成了添毒,原本用来降逆止呕的半夏却导致了剧烈呕吐。

  连中医赖以生存的中药都变得不可靠了,中医的疗效还能有保障吗?中医能不没落吗?“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言论也不是危言耸听啊!

  陈瑾要查的当然不是这三种半夏的炮制方法,她要找的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解》中记载的生半夏的炮制方法。当初她在学校图书馆里读过几天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来因为这本书太厚看得太慢她就没能坚持看完,但是她看到了张老炮制半夏的独特方法,只是当时没太在意,也就没记住。

  kindle里就有电子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陈瑾打开kindle,找到了关于生半夏制法的那一篇,仔细研究起来。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解·半夏解》原文记载:“愚因药局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之者也。”

  这是张老因为药局里的半夏炮制不当,自己采挖半夏来炮制的过程。而且他明确说了古代炮制半夏只是用水浸泡七次以减轻毒性而已,不曾见有用白矾炮制的。

  陈瑾就是想用张老的方法来炮制一批半夏,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接下来的几天,陈瑾每天都往赵梦涵的家里跑。反正见习结束了,家乡好山好水的她也没有要出去旅游的打算,在家除了看书也没什么要紧事干,学习之余再去摆弄一下中药,顺便赚点零花钱也挺好的。

  虽然不再买菜了,陈瑾还是买了些零食带去赵梦涵家。去她家果园找知了壳,挖半夏,顺便蹭饭吃,还顺带捎回来一些甜瓜,陈瑾可不好意思两手空空地就往她家跑。

  半夏药用部位是埋在地下的圆球状块茎,生得浅的往地下挖几厘米就挖出来了,生得深的要挖十几厘米才挖到。由于柚子园里的地很干,泥土比较硬,半夏还挺难挖的。陈瑾用一把小锄头挖了半小时也才挖了十几棵。

  积累了三天,挖到的生半夏凑起来有一斤多了,柚子园里能够得着的知了壳也被掏得差不多了,陈瑾也就不再往赵梦涵的家里跑了,开始在家炮制生半夏。

  按照《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所载张老的方法,新鲜的半夏块茎要用热水浸泡,每天换一次水,十天后将半夏切成两半,再放锅里加凉水煮,开锅后就连汤一起倒出来,等水凉以后捞起来晒干备用。

  这天正好到了赶集的日子,陈瑾给半夏换了热水浸泡后,就提着半蛇皮袋的知了壳到村口去卖。

  她一个女孩子,身材苗条,面容清秀,衣着得体,又不像经常干农活卖山货的,提着个蛇皮袋出村到镇上去,路人看着都觉得挺奇怪的。

  一路上发现自己挺吸睛的,陈瑾有些尴尬地低着头,就怕被人看清自己的脸。没办法,脸皮薄……

  她原本想骑自行车,把蛇皮袋绑在车尾座上的,但是想到一会儿还要逛集市,人多不好骑车只能推着走,就放弃了。好在家离镇上不太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村口。

  收购点已经堆着好多药材了,有一麻袋一麻袋的不知道是什么,也有一捆一捆的各种树根、藤蔓和全草类药材。

  陈瑾把蛇皮袋往地上一放,问收购药材的五十多岁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大叔,现在蝉蜕收多少钱一斤?”

  中年大叔看了一眼陈瑾,又看了看地上的蛇皮袋,说道:“你这是蝉蜕?我得先验验货,价格嘛,看看再定。”

  就是知了壳,难道还有假的吗?收药材的大叔当然不是要验货物的真假,而是看上面泥巴多不多。要知道知了从泥土深处钻出来,身上多少会带点泥巴,爬到高处蜕壳后,泥巴就都留在壳上面了。天气晴朗泥土干燥还好,如果遇到下雨泥土湿润泥泞,知了壳上带的泥巴就比较多。

  这些泥巴属于杂质,知了壳从被收购到进入药店,几经转手加工,经过挑拣、去杂质、分档、质检、包装等多道工序,最后是干干净净不带泥土的。所以泥土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它的收购价格。

  知了壳虽然在农村很常见,但在药店里的价格不便宜,几乎和生晒参、西洋参差不多的价钱,一块多钱一克。据说有些地方收购商为了避免恶意添加泥土的情况,收购知了壳不是按斤两出价的,而是按数量,一毛钱一个。

  收药材的大叔看了看蛇皮袋里的知了壳,伸手到底部翻了翻,确定袋子底部和上面的知了壳品质相同,才漫不经心地说道:“七十块钱一斤。”

  才七十,这也太坑了吧?十几年前就二十几一斤了,按照这十多年间一般物品价格变化规律推算,怎么也得一百左右一斤。

  和心里预期落差有点大。买东西可以砍价,卖东西对出价不满意是不是也可以讲讲价?既不是在医院药店看病买药不二价,也不是超市商场明码标价,陈瑾决定试一试。

  “七十,太便宜了吧?这批知了壳很干净的,上面都没什么泥土,你怎么给的和那些很多泥土的一样价格?”

  收购药材的大叔装作又仔细验了验货的样子,说道:“是挺干净的,那七十五吧。”

  陈瑾一看有戏,觉得这大叔可能是欺负她外表斯文而且面生,出价不老实。

  “九十。”她能接受的最低价是八十五,但是不能直接出这个价钱,得留一个讨价还价的余地。

  “九十不可能,品质再好也到不了那个价。八十,不能再多了,再多我就完全不挣钱了。”大叔说道。

  “八十五,不能再少了,再少我就不卖了。”陈瑾也学着那大叔的口气,“反正我是学中医的,这东西也放不坏,大不了自己留着用,总有病人能用上。”

  大叔犹豫了几秒钟,最后用一种很勉强很无奈的语气说道:“唉,八十五就八十五吧……”说着就拿起他的大杆秤,将秤钩子往蛇皮袋上一钩就提了起来,将秤砣往秤杆上一拨,拨到秤杆水平的位置后说道:“三斤四两,除去袋子的重量,三斤二两。”说话间把秤杆子往陈瑾面前一推,让她看个清楚。

  陈瑾看了一眼,虽然觉得那个蛇皮袋好像没那么重,但还是点了点头,没再和他计较这些。大叔接着说道:“三斤二百五十五,二两一十七,一共二百七十二。”

  陈瑾听着都有点儿佩服这大叔的口算能力了。做生意经常算账,大概数学都差不到哪儿去。

  大叔收起杆秤,把半蛇皮袋知了壳往身后一放,随后从腰包里掏出一把钱来,点出二百七十二块钱给了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