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知道了

目录

升序 倒序

女儿香 共24章

目录
阅读设置

阅读设置

手机阅读
加入书架
回到顶部

第24章 代后记 关于《女儿香》——葛圣洁访谈录

  • 书名:女儿香
  • 作者:葛圣洁
  • 本章字数:5011
  • 更新时间:2024-06-20 12:37:41

问:首先祝贺你,你的第一部小说《爱是永远的——少女的呼唤》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在《新民晚报》连载了十八天,引起了读者热烈的反响和讨论,《新读写》杂志、《新闻晚报》、《解放日报》、《少年日报》、电台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应该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答:谢谢。《爱是永远的——少女的呼唤》是我初中时写下的纪实体短篇小说合集,毕竟年纪小,阅历有限,有些文字现在自己看上去感觉很稚嫩。但也许是我写的时候比较用心吧,有不少看过书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我说,他们落泪了——和我当初写作时一样,因为书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引发了人们的同情心。也有同龄人看了之后写信说我的“文笔不华美,但透露出一股真情”,还有读者给我提了宝贵的建议。能得到大家的共鸣和鼓励,真的很感动。

问:《女儿香》是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生在八十年代在写作上取得成绩的人,很容易被人和“八〇后”这个群体联系起来。但是在读了你的作品后,感觉你走的是“温情线路”,写的是少见的蓬勃向上的作品,在另类的诸多作者中又显得“独树一帜”,让人觉得在到底如何称呼上有些棘手,难以准确地归类。你自己怎样认为呢?

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出色的作家必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思想,他(她)的作品不会让人感觉有任何的类同感。我正在往这个远大的目标努力。(笑)也许有些自不量力,有时也会被自己的雄心壮志吓坏——不少成功人士当初在内省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和恐惧,但他们把对自己的怀疑抛在脑后,全力以赴地前进,最后他们无一例外的成功了。我很年轻,我一直觉得年轻的时候做再大的梦都不过分,这个年龄本来就是梦一样奇幻的时光。我十分欣赏一句话:不要怕,不要悔!意思是说年轻时什么都去闯一闯,不要有太多的顾虑,等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要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了!

问:在网络文学、校园文学盛行的今天,你没有选择这些热销书的捷径,毅然把重心放在了家庭伦理上,这是为什么呢?

答:我不喜欢追逐潮流,更何况流行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像前段时间刀郎红透半边天,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追着听他的歌、买他的碟,但专业人士却评论说其碟做得粗糙,嗓子又不怎么样,红得实在没有理由,后来他也成了歌坛上的又一颗旋即而逝的流星。我不想刻意地迎合市场,我有自己的追求。之所以这样写,一半出于自己对人世间真情的偏爱,另一半也不能不骄傲地说是为社会共症炮制了一帖“良药”。我觉得书有两类,一类是给人以新奇、感动等诸多的体验享受,另一类是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后者可以说是比前者更进一步,也显得更为重要。我在尝试是否可以将两者较好地糅合起来。我一直都想写一些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文字。关于爱,人世间各种形态、各种人际关系间的爱,包括转化成其他形态的爱。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范畴,大得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我是个比较执著的人,选定一个目标后,我会一步步地坚持走下去的,把爱进行到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有家,有自己的父母或是子女。只要仔细地想一想和我们的生活乃至命运最息息相关的是谁?就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家人,情感最浓重又最难把握得当的恰恰又是家人。家,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可是,人们常常在爱里面感到恨、愤怒和厌倦,这是非常残酷和可怕的,但同样又是十分现实的。因为真实,所以只能坦荡地正视,继而寻求解决的办法。

问:在《女儿香》里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最为主要的莫过于对于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看法。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女学生,写这些成人化的内容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呢?你又是如何得出这些有深度的,需要远远多过中学生阅历的见解的呢?

答:不少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写对婚姻的观点,可以说是有着“旁观者清”的独特优势,况且从我这个角度去看后无来者不一定,至少前无古人吧!物以稀为贵嘛!(笑)

思想的形成无一不是靠思考和观察,这也许和我从小学起就担任了报社的小记者有关吧!按以前小记者培训时说的就是对可能的素材要有猫头鹰的眼睛、狗的鼻子、豹子的腿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小记者的经历对我的写作和阅历的增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小的帮助,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爱是永远的》就是通过许多次艰辛的采访收集的材料。

问:整部《女儿香》的理念和《中国式离婚》可谓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式离婚》的颠覆本。但是有人说夫妻不想一起过日子了还不离那就是“捆绑婚姻”,对家庭对孩子都没有好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好些朋友看了《女儿香》的征求意见稿后,都认为《女儿香》是《中国式离婚》的颠覆本。尽管《女儿香》的创作是在我看到《中国式离婚》电视剧前就已完成的,但这一评说,也可以说是讲出了我创作《女儿香》的初衷。打个比方,凡是有病的人就都判以“死刑”,不要吃药治疗行吗?一个家庭也是如此,不查明“病因”和病情,就下诊断说没得治了,不拯救,彻底放弃恢复“健康”的机会,这难道就是自由的婚姻,幸福的婚姻吗?倘若每个家庭都是一有了矛盾不做努力就放弃了,那夫妻、孩子岂不变成了“三个礼拜换一把”的牙刷?还谈什么真挚的爱情、永恒的亲情?更不用说对社会造成的伦理观念的混乱了!

问:《女儿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父女情、母女情让人十分感动。女儿刘妍媛是《女儿香》的核心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去关注隔代的感情,而且要适当地把握住“度”以免弄巧成拙,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呀!让人敬佩和庆幸的是,刘妍媛终究做到了。相信每个读过《女儿香》的人都会对她肃然起敬。当初你是怎么想到安排这样一个人物的?

答:我在思索着离异家庭或者说是貌合神离的家庭到底能否有一个更好的结局。环顾四周的家庭,有不少孩子都已经长大懂事了。月有阴晴圆缺,人力难违;人有旦夕祸福,除人之外,谁能主宰?又何况孩子原是父母这两片衣襟上牢固的扣子!刘妍媛是一个聪明灵巧、敢爱敢恨的女孩子,我喜欢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虽然不敢自诩将她塑造得十分成功,但是至少有血有肉、充满了浓浓的真情实感。正是亲人间无私、永恒的爱激励她想方设法让父母重拾旧梦。爱就是这么神奇,让人轻而易举地跨越了世人认为难以逾越的代沟,使原本毫不相干的两条平行线成为了无限接近的渐近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座城市、每一条弄堂甚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成千上万的刘妍媛,说不定,你偶然间一回首,就会惊讶地发觉:咦,她不就是刘妍媛吗?

问:读你的作品,感觉故事不是以情节来捕捉人的视线,而是在平淡中透出的浓浓情意温暖了每个人的心,尤其是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让人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主人公或喜或悲。你将来的作品是否会延续这种风格呢?

答:心理描写方面,我受莫泊桑的影响比较深,在《女儿香》上得到了体现。说风格还谈不上吧!我还在摸索起步阶段,唯一的技巧就是“用心写”,也许会根据不同的材料尝试不同的写法,但不变的一点是,我会努力培育更真的情和更美的意境。

问:《女儿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涉及“复婚”话题的小说。有人看了之后说这样的故事应该拍成电视剧,不仅在现今的银屏上独树一帜,而且比小说有更强的感染力,能使更多的家庭获得启发、从中获益甚至破镜重圆。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观点呢?

答: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尽管《女儿香》并不完美,但是我对它充满信心。如果改成电视剧,我相信它丝毫不会比《中国式离婚》逊色,因为《中国式离婚》提出了问题,而《女儿香》拿出了非常实际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近二十万字的作品,对于一个文学新人来说已经很不容易,而且你还在市西中学读高中。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学业负担是很重的,你是怎样安排功课和写作的时间的呢?

答:(笑)已经有无数个老师、同学问过我这个问题了。其实,感兴趣的事永远都不用愁没有时间。我写作最主要的时间还是双休日和课余。另外,市西中学的社团活动十分出色,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校领导也很关心学生的特长发展,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写作环境。

问:你的两部作品都有离婚的故事情节,冒昧问一句,这是不是你现实生活的写照呢?

答:有位记者为了知道这个答案,特意临时打了电话后即刻跑到我家里来采访,想顺便探个究竟。其实我们一家三口挺美满的。演员不可能一定有过与剧中人物相同的经历才能登台演出,同样,我的小说也不是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经历才去写的。我觉得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还有一种在虚拟世界里“活”一回的能力,是每个爬格子人最基本的素质。

问:你的身高有1.78米,无论外在条件和内在气质都很适合做模特,听说《超级模特》的摄像师看到你时说“这样的身材,应该来当模特”,《女儿香》里有关模特的描述是你的体验吗?

答:(笑)我还只是学生,高中的学习没有太多的闲暇来做模特。我很喜欢模特这个职业,无论是专职或者只是经过培训,我觉得都是对人的气质上一种必要的培养。也许大学的时候,我才有时间和机会考虑做模特。

《女儿香》里关于模特的描述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几次到《超级模特》的拍摄现场就是为了取材、体验感受,毕竟对太专业的东西不了解的话写了既是自己的无知也是对读者的愚弄。我得对读者负责。

问:翻看了你的资料,你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回族优秀学生。不仅从小就任语文、英语课代表,班长、大队主席等学生干部,数次获得市级民族教育奖学金一、二等奖和市级、区级的优秀少先队员,全国雏鹰奖章,任《少年报》小伙伴记者团分站站长,带领队员采访写成的报道获得了“少年报小伙伴记者团万人世纪采访大行动”年度市好新闻、好作品奖,更是屡次获得国家级、市级的征文奖,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约三万字。除此之外,你在英语听力比赛、朗诵演讲比赛上取得了佳绩,甚至还获得过普陀区铅球比赛二等奖、射击比赛二等奖,圆号演奏也获得了六级证书。真可谓是“文武双全”,而且最近又获得了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A China)《生活的准则》征文比赛的优秀征文奖。然而你自己为什么却只字未提,反复提到的只是自己以前的老师和学校呢?要知道,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奖项都是举足轻重的荣耀啊!

答:对所拥有的一切,我都心存感激。母校洵阳路小学、回民中学以及现在就读的市西中学,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如洵阳小学的“求文明之学,做真善之人”,回民中学的“团结奋进”,市西中学的“好学力行,惜时守信,做三雅市西人”,都为我搭建了一个增长学识、锻炼能力、激发潜力、展示自我的舞台。没有这些舞台,没有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但是,每一个荣誉只是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和见证人,按我爸妈的话说是“吃进了点东西,称称看有多重的分量”,所以我更关注的是自己以后的发展,我也希望自己成为父母和长辈所希望的“有了任何成绩都不骄不躁”的人。

问:还在读高二就出版了两本书,这是许多文学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你把你的成功都归功于父母和老师,对他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为什么丝毫不提及自己的努力呢?

答: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了许多鼓励我、帮助我的人,要报答他们,“谢谢”两字太微不足道了,我只有加把劲,更努力地在文学路和人生路上走好。辛苦养育我十几年的父母,他们虽然只是一介平民,无权无势,但是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精神财富,教会了我怎样做个善良的人;一心爱护、培养青年学生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郭志坤老师在百忙中仍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疑,老一辈编辑的满腹经纶、平易和严谨,“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精神让学生在感动、感激之余,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叶辛和王晓玉两位老师放弃休息时间不惜屈尊为学生作序让我振奋不已;陈刚老师、陆振球老师和顾正卿校长的鼓励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黄修纪老师、时海玲老师以及责任编辑黄建章老师等也为学生通读全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要说的感谢实在太多太多!

问:最后,想对关注你、关心你的同龄人朋友说些什么?

答:十六花季,十七雨季,很快,我们又将一同迎来十八岁的成年仪式。然而,让所有人都啼笑皆非的是,自己似乎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呢!青春的岁月,总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嫌自己胖了、长痘痘了、考试这么快来了,想做的事永远都做不完……好像时时都有着无穷的烦恼。不要郁闷,我的朋友们,常常笑、自信地笑,只要有爱相随,爱永远,我们的青春终究无悔!!